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写在前面的一点废话 (第2/2页)
灵秀,天地之正气,仁者之所秉也”,而这些秀气:“漫无所归,遂为甘露”。也就是说,大仁大义的天地正气在红楼梦的世界观里是化成了【甘露】的。 而绛珠仙草是怎么来的呢?第一回原文:“有绛珠草一株,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,日以【甘露】灌溉”。 林黛玉在红楼梦的设定中,是应运而生、修治天下、清明灵秀、天地之正气、洽然溉及四海的。是【正】。 原文:“正不容邪,邪复妒正,两不相下。” 因此,林黛玉眼里不进沙子,不容心里藏jianian之人,而【邪】一方嫉妒【正】,同时行事残忍乖僻,不敢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,只能像耗子精一般躲在深沟里,暗中摧残加害。 贾宝玉在第二回也被盖章为【正邪两赋】之人,所以他会在分别代表【正】和【邪】的两方之间徘徊。某种程度上,宝玉就像容易变色的白纸,或者说非常风月宝鉴,所以他能轻而易举被带坏,一旦符合条件和环境,他就会出现让现在的读者高呼下头的cao作,可遇到类似于黛玉香菱探春这样的姐妹,他又会变得极有灵性和善意,可以说是一面照妖镜了。 每当被【邪】蛊惑迷失时,林黛玉这样的角色都会来拉他一把,为他指点迷津(这也就是警幻仙姑说的,【木】居士才能渡人过迷津,此地不受【金】银之谢,【金】是不能助人渡过迷津的)。 在此附上第二回原文:“大仁者,修治天下,大恶者,挠乱天下。清明灵秀,天地之正气,仁者之所秉也,残忍乖僻,天地之邪气,恶者之所秉也。 今当运隆祚永之朝,太平无为之世,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,上至朝廷,下及草野,比比皆是。所余之秀气,漫无所归,遂为甘露,为和风,洽然溉及四海。 彼残忍乖僻之邪气,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,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,偶因风荡,或被云催,略有摇动感发之意,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,偶值灵秀之气适过,正不容邪,邪复妒正,两不相下,亦如风水雷电,地中既遇,既不能消,又不能让,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。” 正就是正,邪就是邪。 正不容邪,一旦怀疑对方心里藏jianian,就绝不放任姑息,故而频频点播提醒贾宝玉。邪嫉妒正,像毒蛇一样紧咬不放,意欲像耗子精一样摇身一变伪装成对方,以蜡代玉,抢走对方的一切,加害到底。 在本文中,水浒传就是【正邪两赋】,林黛玉是【正】,荡寇志就是【邪】。因此,梁山好汉都是有缺点的,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人,他们曾经犯过错,也有正在犯的错,他们会和身为【正】的女主角产生磨合,甚至可能误会她,短暂地被【邪】的画皮所迷惑。但时间见证着真情真义,假情假义和无情无义一定会败露。 在道德极其脆弱和匮乏的混乱末世,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,很容易就会融入大流,堕入大环境,觉得杀烧抢掠都是正常cao作。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是注定会有的,没有永久的王朝,历史是螺旋上升的,那些看似高大上的宏大叙事,也不过老生常谈千篇一律,其实格局不过尔尔。唯有人性中的真善美才能跨越时空,永垂不朽。人性是值得永恒探究的问题,也是最有艺术价值的话题,作者菌不自量力,也想尝试深入108个人的内心深处,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值得怜爱的优点,又有什么尚待揭露的缺点。 每当梁山好汉身处迷茫和危险中时,每当他们颓废厌世、孤独寂寞、被心魔所困扰、在善恶黑白正邪之间徘徊时,林黛玉就会像引导贾宝玉一样,引导他们渡过迷津。这便是本文的基本写作逻辑。 因此,情色内容就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一方调料啰,毕竟精神世界崩溃的时候都想在洗面奶里好好哭一场,都想回归母亲那温暖的无限充满爱的zigong里,当一个无忧无虑的被包裹被爱护的小孩纸啊~ ⑥以及一个小小的私人请求:希望不要在本文的评论区中称呼黛玉为颦儿,那样的话我肯定会删除的。虽然读者少,但这也算预警之一,希望作者菌和读者朋友们互相尊重~ 以上,阅读愉快!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